6月1日,以“数字技术支撑地球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数字地球大会在苏州召开。中国数字地球大会是地球科学领域的重要学术活动,由国际数字地球学会和中国科学院于2019年发起,本次微纳星空受邀参加大会并围绕空间信息产业化发表演讲。
当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数字地球技术也深深植根于众多关键领域,诸如特殊行业应用、自然资源管理、交通运输规划、气象预报服务、海洋研究保护、环境保护监测以及紧急情况下的救援响应等。
微纳星空副总经理周鑫在闭门论坛中发表题为《空天大数据构建起数字地球的底座》的主旨演讲,结合当前多元场景中海量数据存在的高效应用“瓶颈”,从卫星赛道角度给出创新思路。
他提到:当前,在遥感卫星与地理空间信息领域主要形成了一大“数据堰塞湖”:因时空分辨率持续提升带来体量迅猛增长的“遥感数据堰塞湖”。
我国当前在轨工作卫星达200余颗,卫星遥感原始数据总量在速率上不断增长,但其中大约只有10%的日增数据得到有效使用,数据要素价值释放不足。同时,遥感数据呈现出的“四多”特征(即:“多传感器”、“多分辨率”、“多时相”、“多要素”)的,也让遥感应用的复杂度和个性化要求不断提高。由于各类数据主体规模不一,数据成本、体量、质量、响应速度成为核心“瓶颈”,导致仍有相当规模的主体对自身数据资源情况不清、价值挖掘不充分。
应对这种局面,通常人们马上想到多是从算法、算力上“攻克”,但作为聚焦高端卫星研制赛道的微纳星空,则凭借自身的优势,从“天空”视角来着眼这一难题的破解。
作为上游的卫星制造方,微纳星空从数字地球行业的未来潜力及自身出发,不断向提升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技术以及智能化和精细化观测方向发展,从星载AI容错设计、一体化设计等多方面入手,对星载AI载荷、敏捷制造能力、轻量化相控阵雷达载荷技术、平板式构型+多星堆叠发射、雷达载荷软件在轨重构、整星试验验证、产品设计定型等多方面领域进行卫星技术体系和设计理念的先进革新。
以星载AI为例,通过采用工业级处理器配合加固设计的方式,卫星AI单元的算力水平达到275TOPS。在这样的算力支撑下,除了数据处理能力被大大加强外,还极大的提升了卫星的自主决策能力。强大的“天基算力”可以实现基于AI算法的图像压缩和目标识别,提升了卫星影像获取的效率和应用服务的时效性。在微纳星空在轨的明星产品——泰景四号03星上,就利用星载AI算力将SAR宽幅稀疏成像算法、基于密度稀疏特征的快速检测技术、基于参数化稀疏表征的运动舰船SAR重聚焦技术进行了充分验证,为后续微纳星空所探索的“天数天算”提供了更丰富的实践经验。
随着遥感技术的持续进步,卫星组网规模不断扩大以及数据获取能力显著增强,未来对地遥感中将达到准实时和准时技术模式,形成“即时遥感星座”,从而产生海量的数据资产。这些庞大的空天大数据变成核心生产要素,星载AI助力海量数据到价值信息的自然转化。
未来,微纳星空的超高分遥感星座可形成更领先、强大图像的获取能力,为用户提供更为迅捷的数据获取体验、更流畅的服务响应速度、更高精度的空间定位信息以及实时鲜活的时空信息服务,从而全面提升用户的地理空间信息应用感受,扎扎实实成为构建数字地球的底座。
“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数字经济十大场景中,有七个与数字地球密切相关。数字地球连接资源、能力、需求,构建全新价值网络,将助力空天信息在数字经济时代的产业升级。我们相信,未来随着商业卫星制造、卫星应用与数字地球的广泛融合,社会大众与千行百业将能像用水、用电一样使用空天基础设施。微纳星空希冀进一步推动数字地球行业的繁荣与发展,不断提高自身对地观测的卫星研制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为解决社会面临的可持续发展挑战,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商业解决方案和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