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六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在北京举行。会上,由清华大学安全科学学院院长、清华合肥院院长袁宏永教授团队牵头完成的“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项目荣获大会创新成果奖一等奖。
2025年3月16日第十六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现场
项目简介
城市燃气、供水、供电等生命线系统是维系城市运转的“生命脉络”,但其高密度、高负荷运行及地下复杂交错的布局,导致事故频发、隐患丛生。近十年来,全国城市生命线事故超2万起,伤亡逾万人,燃气泄漏引发的爆炸、管网老化导致的地面塌陷等问题成为城市安全的重大威胁。面对全球范围内缺乏系统性技术支撑的难题,项目团队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历时十余年攻关,突破灾害复现难、风险感知弱、协同预警难等世界级挑战,构建起覆盖“理论-技术-装备-系统-标准”的全链条技术体系。
项目研发聚焦三大核心突破:自主研发全球首套全尺寸多灾种耦合实验装置,实现暴雨、极寒等8类极端灾害的精准模拟,揭示地下管网气液输运、爆炸级联等致灾机理,填补国际空白;攻克高灵敏度激光燃气探测器、供水泄漏定位智能球、亚毫米级管道内检测机器人等核心装备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关键器件实现100%国产化,性能指标国际领先;打造城市生命线安全监测预警系统,日均分析数据超500亿条,首创多领域协同感知与靶向预警模式,推动城市安全治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型。
成果应用成效显著,社会价值深远。项目形成的“合肥模式”获国务院安委办全国推广,已在北京、深圳、澳门等75个城市落地,覆盖近2亿人口,累计预警燃爆、塌陷等险情2万余起,助力安徽省监测区域事故率下降60%,近三年较大及以上事故“零发生”。技术标准体系辐射全球,支撑多项国家级政策落地,并向新加坡、菲律宾等“一带一路”国家输出中国方案。同时,项目联动300余家科技企业,形成覆盖风险评估、装备研发、工程实施的全产业链生态,带动安全应急产业规模突破百亿,加速国产技术替代与产业升级。
此次获奖是对城市安全科技工作者的重大鼓舞。站在新起点,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将持续深化技术创新与场景应用,拓展智慧化、精细化防控能力,为全球特大城市风险治理提供更高效、更可靠的科技支撑。通过筑牢城市安全防线、赋能产业生态升级,这一工程将助力构建更具韧性的智慧城市,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