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8月1日,在极端强降雨天气下,造成了京津冀区域的洪涝灾害。一些应急救援企业、社会组织纷纷参与到了此次洪涝的抢险救灾中,一些新技术、新产品也在其中得到了应用。新兴际华应急研究总院联合应急救援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针对此次洪涝灾害,向联盟单位、合作单位进行了调研,针对洪涝灾害救援行动、应急保障、应急装备等,提出以下总结和建议:
一、灾前预警和宣传方面
1.预警研判不足,预案准备不充分。对近年气候变化和汛期灾情的研判不足,提前预防城市内涝措施得力有效,但对西部、北部山区山洪暴发灾害预警和低洼地段防灾减灾预案等准备不充分,成为相对薄弱环节。建议开发从小范围精准雨量预报,到结合地质灾害评估致害因子,用数学模型精准预测山洪泥石流灾害的灾害预警软件。
2.防汛宣传不到位,疏散群众不及时。市防汛办发布红色预警后,各基层乡镇街道在无市政府明确指令时未采取有效措施疏散低洼地段人员。组织人员疏散时仍有群众不在意,且未有强制性措施。需要对暴雨时期的应对方法加强宣传。
3.应急文化宣传亟需引起高度重视。应急文化普及不足,导致大众应急意识不高,缺乏有效防灾减灾手段。这次京津冀洪灾,官方宣传,尤其是运用新媒体抢占宣传高地、及时传播党和政府声音、动员群众、疏导情绪等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二、物资储备与调度方面
1.灾害发生后缺乏预判的物资筹集与发放。近几年来我国各类灾害高发,每次灾害发生后,至少在前7-10天的需求是基本上差不多的,有很强的参考性。如第1-2天缺乏饮用水、食品、转移船艇等;第2-4天需要衣服、消杀、清理、排水等。第5天起需要恢复类。现场更多的是各部门都在积极工作,事事应急。一些地区在灾前准备方面存在不足,应建立完善的物资储备体系,根据地区风险评估制定储备方案,确保应急救援物资的及时供应。
2.供需信息与快速匹配问题。灾情的进展从强到弱动态的,物资的需求生存到生活动态变化的,受灾地区实际人数从多到少动态的。需要考量的是每一批物资实际到达受灾群众手里的时间,而不是以货物发出时间为准。很多的物资到达时已经从强需求变为弱需求或无需求。物资缺乏是短暂的一两天,之后随着全国的驰援,一些矿泉水、方便面、面包变得无处可发,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资源浪费。动态储备与应急调拨机制仍需加强。
3.需要市场化的众包模式解决方案。由于应急产品的厂家众多、季节等波动大,任何厂家都无法储备大量的库存满足大灾巨灾的需求。需要平台型机构进行统一的应急物资管理,可以掌握受地一定范围内的厂家库存、种类、数量、存能等,建立各类应急物资的综合信息动态管理和资源共享管理体系,做好预统计和调用建议给各级应急管理部门,从而提高急时物资调度效率,做到在需要时找得到、到得快、用得好。
4.应急物资储备与调度缺乏高效统筹。应急物资储备的种类和数量仍然有限,储备方式单一,产能储备不足,储备布局不尽合理,数量偏少、品种难以动态调整。建议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体系,优化布局,统筹规划应急物资储备种类和数量,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和商业储备,建立政府储备与社会储备相结合、实物储备和能力储备相结合、集中储备与分散储备相结合的多层次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立完善应急物资储备运输工作协调机制,建立互相联系、相互协调、反应敏捷的物资调配系统,实现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应急物资协调保障和信息共享。
三、装备能力建设方面
1.缺乏专业设备。专业应急救援装备配备数量和种类不足,大型和特种专业装备缺乏,尤其大型排汛装备严重不足。由于北方经历特大洪灾机会不多,北方很多城市基本上没有购买大型排汛装备的思想准备和实际物资储备,导致洪涝灾害发生时,城市积水严重、排涝不畅的情况比较普遍,造成严重财产损失,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2.缺乏先进设备。一些队伍的应急救援装备滞后,无法满足复杂应急环境需求。应加强装备投入,更新和配备先进的救援设备,提高救援效率和安全性。本次涿州救援难度很大,特点是水深、面积大、河流暗涌加上流速比较快、断网断电。有的救援队带了一艘铝合金冲锋舟和五艘30匹4米橡皮艇以及两艘15匹4米橡皮艇,15匹橡皮艇横渡拒马河时最多只能装4人,所以救援现场的情况对救援队装备是有一定要求的,低于30匹的动力就不适合这种场景救援;有的救援队带了两艘艇却配了8个人,人员和装备不匹配。
3.缺乏多样化装备。针对暴雨等特定灾害需要拥有相应的装备,应根据地区特点和风险评估,合理配置多样化的应急装备。应急部门并没有意识储备大型排涝和挖掘清障装备和服务。如涞水的应急需求就不是水域,而是山地装备,急需清障设备。此外,也要考虑用传统的应急手段进行预警预案的情况,比如大喇叭,因也存在部分人不看手机,不适应新技术的情况。
四、社会应急力量与专业队伍协同行动层面
1.现行协调机制存在问题。现有的社会应急力量的管理是基于行政层级分级负责的,在常态管理中没有问题。但在实际行动中,社会救援队伍在作出行动决策时思考的是这个灾害行动的社会关注度高不高;我队能否快速到达受灾地区等问题,并不太重视行政层级的申报等程序和是不是跨地区行动等问题。我国现在正式注册的社会救援队伍已经超过4000支,急需一个平台型机构可以常态性地与这些队伍进行连接,发解队伍发展实际。在灾害发生时,可以有效地协助应急管理部门协调和指挥这些队伍(受地的应急管理部门根本无法应对一下子突发而至的大量社会救援队伍)。通过社会综合治理的方式,把“一管就是死”“一放就乱”改变为通过行业性平台机构引导按需使用、联合行动、联合保障等,可避免舆情严重的“邀请函”等事件的发生。
2.沟通不畅、协调不力,导致资源过于集中或过于分散。虽然政府也开设了应急电话,现场求助登记等方式,但是由于信号很差甚至没有信号,加之需要救助的地点和人员比较分散,依旧导致政府人手不足,一线信息不能及时反馈给省应急厅,造成社会力量和政府之间的沟通协调不顺畅。社会救援力量一股脑地涌入受灾地,且之前并没有和当地应急部门交流沟通,给当地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建议考虑每个省有一个牵头救援力量,与当地政府、民众、救援力量开展沟通交流以及对灾害的发展进行调研和预判,协助省内救援力量有序参与及开展工作。
3.社会应急力量与专业救援队伍缺乏有效配合。应急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工作时,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协调机制,与专业救援队伍等各方面力量难以协同作战,各自为战,应急救援效果不佳。在本次水灾中,社会组织拥有大量的动力艇和操作手,可以成为政府在救灾行动中的重要抓手。建议在救灾指挥部设立社会力量席位,由平台型机构代为管理和协调所有的社会救援队伍将社会应急救援力量纳入全国应急管理救援队伍数据库统一进行管理。建立应急、消防、公安、交警等政府部门与社会应急力量、民间组织之间的联动机制,明确分工,统筹协调各种救助力量之间的有效衔接,形成优势互补,切实打造综合应急救援体系。并建立应急管理部门与社会应急力量之间的长效沟通联络机制,切实发挥社会组织联络广、反应速度快的特点,不断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4.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应开展对社会应急队伍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社会应急救援队伍是志愿服务行为,是社会性的,应该从引导、鼓励的方式,减少行政性手段干预。把社会问题交由社会治理,逐步形成良币驱除劣币的局面。
五、社会应急队伍能力评价与日常训练规范
1.应建立社会应急队伍能力建设相关标准。社会应急救援队伍是业余性的、志愿性的、非固定人员的,制定的相关能力标准应该从实用、够用、好用的角度出发。避免为了追求国际化、高大上等造成的标准与社会救援队伍的实际不符,做到大部分从业人员都可以达到的实用能力标准。
2.应对社会应急队伍和队员能力进行认证。目前尚未对社会应急力量参与救援的能力进行有效的评价,导致社会应急力量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应急时发挥作用有限。建议建立社会应急力量应急能力评估体系,合理规划社会应急力量的日常训练规范和能力评价方法。关于队伍和队员的能力认证,建议改为评价性认证。设立相关平台型机构,根据各个队伍、队员的实际行动表现等作出如1A到5A的能力评价,而不是花费巨大的专业测评。让社会救援队伍的重心放到行动和能力建设上,根据实际救援工作需要选择适用自己的技术和方法,避免只认证不认技能。
3.社会应急队伍应加强专业技术能力建设。社会应急力量日常业务培训大多以队伍内“传帮带”为主,缺乏应急培训机构或专业人员系统性、专业性技能培训,日常训练大多自寻场地开展,训练设施、方法简陋落后,缺乏专业救援装备,缺乏专业规范的培训课程体系。应加强救援队伍的专业技能培训。研究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建设专业性强、模拟灾害场景的应急培训演练场地,规范应急救援培训课程,提高社会应急力量专业化水平。
4.社会应急队伍需要分类分级管理、科学合理调度。社会应急队伍注册制是个行之有效的方式,根据:灾种(火灾,水灾,地震,海啸,矿难等),灾情(严重,非常严重,灾难级等),救援队专长(如擅长水灾,火灾,煤矿等),装备(重装,通信,智能装备,单兵装备,特殊救援物资等),救援人员能力等级(新手,老兵,等级证,参与次数等),各级救援站物资人员车辆配备等,以及就近原则,应该会更好发挥民间和地方救援队的作用。
六、应急保障方面
1.应急通讯预案不足。对于如何建立应急通讯,尤其是三断情况下的通讯问题考虑不足。雨下大了之后,出现断网、断电、断路断水情况。汛情监测站,由于是用的4G信号传输断网断电之后,受灾地区的数据情况无法及时上报,后期有了卫星电话才联系上。而且出现了部分人员无法熟练使用应急通信系统,从而导致失联的情况。需要加强信号连接方面的工作,包括空中应急网络的建立以便于无人机巡查,并在之后重点培训救援人员熟练使用应急通信系统的技能。
2.应急保障人员不足。需要配备专业的保障队伍,包括通信、后勤、医疗等。加强队伍建设,培养专业应急保障人员,提高应急救援的综合保障能力。一些社会组织、企业、基金会也都会参与到灾后重建的工作,可以协助大型企业可以用装备和基金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帮助社会组织可以和基金会签署服务协议。
以上内容聚集了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应急救援专业委员会、安徽防灾减灾救灾协会、随州企业联合救援队、山东浪潮应急服务有限公司、北京民众永安应急技术中心、新兴际华材料院、卡亚(北京)国际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河北怀安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等单位,原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现中国人民警察大学)教授郭其云等专家的成果,对以上单位和专家表示由衷的感谢!
新兴际华应急研究总院
应急救援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2023年8月14日